钟南山、王辰、李兰娟三大院士最新发声,释放出了重磅信号!
钟南山院士团队发布老年人防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指南
最新!王辰院士回应武汉疫情防控焦点问题
作者:张旭东 赵文君 方亚东
来源:新华社
“启用大空间、多床位的‘方舱医院’,这是中国采取的重大公共卫生举措。”
“把核酸检测的量提上去,提高检测率、确诊率;把所有的确诊轻症患者统一集中收治隔离,以免造成更大范围的扩散,这是当前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两大关键问题。”
2月4日,武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这位非典时期曾担任北京医疗专家组组长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就当前疫情防控的焦点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启用方舱医院切断传染源
➛ 新华社记者:这种大规模的“方舱医院”有无先例?
● 王辰:
这是国家在当前关键时期的关键之举。这种大规模的“方舱医院”不同于战时或抗震救灾时启用的野战移动类医院。
以往没有采用过,是我国公共卫生防控与医疗的一个重大举措。
在中央赴湖北指导组的推动下,武汉市从2月3日起迅速协调集中收治确诊轻症病人的大型医疗场所,将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改造成方舱医院。
目前已经改造成的3家方舱医院(洪山、江汉、东西湖方舱医院)新增4300张床位,用于集中收治确诊轻症患者。根据需要,一些大型仓库等公共场所还可以继续启用。
我和一些专家在2月1日到达武汉,经过调研后发现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解决病毒的社会传播和扩散问题,目前家族式聚集发病形势很严峻。
如果大量轻症患者居家或疑似病人在社区游动,会成为疫情扩散的主要源头,而且在医院床位紧缺的情况下,这些患者若得不到有效收治会陷入困境甚至生命危险。
这是传染源控制不力,是社会和专业干预不够的表现,要采取强有力乃至较为极端的专业措施。如果不介入,后果会更严重。
迅速地把确诊的轻症病人都收治起来,给予医疗照顾,与家庭与社会隔离,避免造成新的传染源,至关重要。据此,我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举措。方舱医院的做法对当前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 新华社记者:启用方舱医院将如何收治病人?医疗流程是怎样的?
● 王辰:
方舱医院有几方面突出优势:能在很短时间内,以最小的成本,解决大量轻症患者的收治问题。
场所在极短时间,甚至24小时内就可以改建,疫情结束后也可以低成本恢复。有望以高速度低成本高效益的做法,取得控制传染源、救治患者的两大目标。
方舱医院是医疗场所,起到集中收治、隔离的效果,患者能得到基本医疗照顾。
若出现病情加重,就有医护人员进行识别,及时转诊到正规医院接受强化医疗。
➛ 新华社记者:大量患者收治在方舱医院会否造成交叉传染?
● 王辰:
由于是确诊患者,病原相同,交叉感染这个问题不是突出问题。
入院前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外,还会经过流感抗原筛查,尽最大可能避免可能的生物安全风险。由于是大规模集中收治,相关配套管理、保障工作要抓细抓好。
➛新华社记者:医护工作者如何工作?效率如何?
● 王辰:
相比隔离密闭的小病房空间,除收治患者量大以外,方舱医院的病房是开放式的,看护效率可以大大提高,医生和护士可以照顾更多的患者。
由于是轻症患者,一般情况下病人可以自理,并给予口服药、肌肉注射等必要的医疗护理,如果病友间互助性强一些,还可以参照社区互助模式。当然,达到这一目标还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
目前,这些方舱医院正与当地以及北京等外地的一些医疗队加紧结对,协同完成任务。
专业防护服和医用口罩仍是当前医护急需物资
➛ 新华社记者:对当前疫情防控还有什么建议?有哪些举措需要立即展开?
● 王辰:
如果说“核酸检测对患者进行确诊”和“启用方舱医院”是当前排名前两位的关键举措的话,第三个举措就应该是加强防护服和医用口罩的供应保障,现在依然紧张。
➛ 新华社记者:身处武汉您佩戴的还是普通医用口罩,为何不是N95之类的专业口罩?
● 王辰:
我来武汉后,没舍得轻易扔过口罩,保护好、可再利用。不是病房、医院等要害地方,一般的室外环境使用普通医用口罩就可以了。
这些紧缺物资应该优先保障一线医护工作者。经过各地驰援,现在物资有所缓解,但捐赠能达到专业级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的口罩、防护服还是当前急需。
团结一心向前看,共克时艰
➛ 新华社记者:面对武汉医护资源紧缺,还有什么应急举措?
● 王辰:
无论是武汉当地,还是全国的、甚至全世界的医护支援,都是当前需要的。目前武汉防疫物资依然缺乏、不少医护人员人困马乏,必须全国支援。
方舱医院启用后,还要充分利用、合理分配好湖北、武汉本地的医疗资源。对于发热病人、轻症病人的救治,应该充分利用好社区医务人员,合理减轻大医院的压力。
➛ 新华社记者:当前湖北和武汉依然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如何看待目前的疫情形势?有拐点吗?
● 王辰:
对于社区传播疫情,目前严重且情况并不甚清楚,绝对不能轻视。
现在还没有判断疫情传播高峰、拐点的依据。大疫时期最有效的办法,一是控制传染源、二是救治患者。
当前,国家已经采取了普遍延长放假等举措,这是果断之举、英明之举。随着各项有效措施的扎实推进,效果会得到体现。我们要团结一心向前看,共克时艰。
➛ 新华社记者:现在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 王辰:
抓落实。
每天只睡3小时,李兰娟院士“没有问题,我身体蛮好的”
目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正和她的团队在武汉忙碌在抗疫一线。总台央视记者走近李兰娟院士的“一线日记”,记录她的工作,记录一线医护人与病毒赛跑的速度↓↓↓
带领团队亲赴武汉一线
2月4日是李兰娟抵达武汉第3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是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危重患者的定点医院。这里收治了16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危重患者。
李兰娟带领她的团队,与来自浙江、四川、辽宁等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一起,共同商讨诊疗方案。
李兰娟:核酸检测一定要每天检,它最重要的是观察人身上的病毒, 我在SARS的时候每天早晨做,到第十三天的时候,一个患者的核酸检测阴性了。我就告诉ICU病房里的医生护士,说这个病人没有传染性了。而且不仅要检测血液,还要检测大便,大便里面有没有病毒也很重要。
70多岁每天只睡3小时
经过3小时的讨论,治疗方案终于确定。第二天一早,李兰娟将带领团队,对部分危重病人实施救治。她仔细交代需要注意的细节,并嘱咐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护。
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汤灵玲告诉记者,李兰娟院士工作忘我,每天只睡3小时。
记者:好好保重啊。
李兰娟:没问题,放心好了。家里人都担心我,其实我身体还是蛮好的。
汤灵玲:李院士你太逞强了,您比我们大几十岁呢。
李兰娟:没有问题。
记者:您就睡3小时太少了,多睡一点。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 :“70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 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正是因为有了李兰娟这样的一线医务工作者
我们对这场战役充满信心
加油,中国!
致敬,英雄们!
央视新 闻
重磅消息!
李兰娟院士在武汉发布研究成果:
2种药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
(2)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
在诊断技术和产品方面,中国所推动和研发的核酸诊断试剂已经全面投入应用,当前正在积极推动研发免疫学等快速诊断产品。
在药物研究方面,中国已经初步遴选了部分具有潜在的抗新型冠状病毒作用的药物,当前正在加紧推进进一步的疗效验证。
在疫苗研究方面,因为这是一个新型的冠状病毒,为了提高成功率,正在并行推进多个技术,以便能够早日实现疫苗研发的成功。
对此,网友均振奋起来,纷纷表示这是重大的好消息!
主动请缨!73岁李兰娟带队紧急驰援武汉
“我没考虑什么时候回来”
就在2天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率队驰援武汉,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关键时期,各地正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蔓延。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发病人数多、危重病人多,要进一步降低重症、危重症的病死率。
据钱江晚报报道,李院士说:“当前抗新冠病进入关键期,危重症病人抢救关键,浙江在抗击H7N9时,总结了一套经验。这次,浙江的危重症病人救治时,也用上了人工肝技术。浙江的经验应该应用到全国。这次去武汉,我们会把四扛二平衡这一套浙江经验带过去,希望武汉的危重症病人得到救治。”
这次是李院士看到武汉确诊人数增加,上午主动向国家卫健委请示,要求去武汉。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出征的医护人员大多于今天中午十二点多才接到通知,紧急集结了感染科、重症监护室、人工肝等科室的精兵强将。此番主要是为了抢救危重病人。
李兰娟院士表示,这次去打算长期奋斗,自己也没有考虑什么时候回来。“至于到了武汉后去哪个医院,听从安排,但我自己希望到金银潭医院。”
此前与钟南山奔赴武汉多次表示”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
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教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就已经第一时间奔赴武汉。
1月18日,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她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听取了武汉的有关情况汇报,也查看了有关现场。李院士说:“我们的任务是对疫情的研判,向国家卫健委、国务院做汇报。”
此后,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李兰娟院士曾多次表示:“我个人已经向国家提出来了,我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
网友评论:
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重构思维方式,
AI+时代,读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
商务合作、投稿及内容合作,请联系后台小编
或271684300@qq.com